客服中心
新华社丨如何看待托育市场的“缺位、缺路与缺
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又一次刺痛舆情。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事件并非孤例。中国幼儿园为何长生是非?在学界看来,学前阶段是目前中国教育体系最薄弱的环节,正在“爬坡过坎”,普惠性资源短缺、城乡差异大、师资短缺等问题凸显。
中国宝宝不送拖还能去哪儿?
通过图片数据显示,我国婴幼儿托管服务供给严重不足,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。
2%-35%的法国孩子在二岁时就进入托儿所,98%的孩子在三岁前入托,对需要忙碌工作的年轻夫妇来说帮助很大。
相较上表中的发达国家,中国0—3岁婴幼儿在各类幼托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%,远低于以上发达国家。归其原因,我们总体总结出两方面:
其一: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让托管需求不断增长;
其二:部分幼托机构处于无部门监管或监管混乱的灰色地带。
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取得“新进展”的7项民生要求,“幼有所育”排在首位。那么面对如今的托管教育服务现状,我们国家的幼有所育应该如何育?谁来育?
婴幼儿入托难成家长心病
“过去独生子女政策在一段时期里降低了托儿需求,使托儿所的消失暂时没有呈现出太大影响,但如今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家庭结构的改变,我国的托育难题急剧显现出来。”
—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菊华。
如今3岁以下的孩子入托难是全国各地共同存在的问题。上海妇联2017年初的调查显示:近88%的沪籍家庭,超过10万的2岁儿童都需要托管教育服务,而上海托管教育机构共计招生仅有1.4万人。多数家庭无奈选择由家中老人或者保姆来照顾孩子。
还有家长反映,少数具有办学许可的民办托管机构也是常规性的供不应求;有些以家庭为托育点的托育机构,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,威胁孩子人身安全。
灰色地带让托育市场发育难
目前,我国托育市场还面临各种缺失,导致市场发育不良,机构发展艰难。
公办机构缺位。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,公办福利性的托儿所持续被裁剪。而开放二孩政策又让托育需求增加,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紧张现象。
民办机构缺“路”。我国托育市场还没有明确的审批和管理部门,更有地区早已停止发放托儿所牌照。许多创办者拿不到教育许可,或者复杂的创办流程成为创办民办机构的拦路虎。
衡量标准缺失。由于缺乏准入、评定、考核等标准,市场上托育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。有些机构建设标准、师资、消防、卫生等都难以达到正规幼儿园的标准。
政府主导民办同步才是“出路”
“近年来,我国托育服务供给长期处于‘部门缺位、市场失灵、社会失职、家负全责’的失衡状态,当务之急是将托育服务上升为国家行为。”
—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菊华。
专家建议,只有明确托育的公共服务地位,统筹整合管理机制,完善相关政策支持,构建主体多元、性质多样、服务灵活的市场体系,才能更好实现“幼有所育”。
利用整合卫生计生、教育、民政、人社、税收、工商等部门资源,为托育机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孤立有资质的主题开办托育机构,同时政府要对企事业单位自建托育机构、民办托育机构给予政策支持,降低准入门槛,公平对待。
文字来源丨新华社丨财新网丨搜狐新闻
相关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