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中心
中国式托育的出路在哪里?
新中国成立以后,我国女性逐渐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,为了帮助女性更好地就业,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办了内部托儿所。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,女性产假普遍较短,只有不足60天,新手妈妈既要工作也不能丢下孩子,企业内设托儿所一度盛行。
20世纪90年代后期,我国广泛开展市场化改革,提出“全面剥离国有单位的社会责任”,托儿所和企业相互分离,对婴幼儿的照料责任交给市场。可惜的是,托育行业并没有在市场的土壤里发展壮大,对婴幼儿的照料最终回归家庭。
“市场化改革以前,企业内部设立的托儿所,距离女性的工作场合很近,绝大多数同在一个院内。中午休息的时候,女性职工可以去托儿所短时间照看孩子,非常方便。改革之后,企业内托儿所越来越少,孩子也越来越娇贵,很多家庭因为不放心,根本不会将小孩放进托育机构。毕竟,在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下,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,祖辈帮忙照料,两三年很快也就过去了。需求不多,市场自然难以发展。”杨菊华这样解释。
2011年11月,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;2013年12月,单独二孩政策放开;2015年10月,全面二孩政策实施。在鼓励生育的大趋势下,婴幼儿托育需求急剧上涨,单靠家庭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。
当一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时候,年轻父母可以请求双方长辈帮忙照料孩子,此时,长辈还有精力和时间承担这项任务。二胎开放以后,不少家庭迎来第二个孩子,父母同时照看两个孩子比较困难,而祖辈往往年岁已高,他们帮助晚辈照看孙辈的积极性与意愿降低了不少。女性要兼顾照顾幼儿和就业工作,难度非常大,于是托育需求在此时凸显。一定程度上,携程亲子园的出现也是对上述需求的回应。
入托率极低的现状
2017年1月,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托育服务严重短缺,0-3岁婴幼儿在国内各类幼托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%,而在发达国家,这一数据为50%。尽管近30年中国儿童人数持续下降,学龄前儿童的规模依旧庞大。
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2010年,我国约有6000万0-3岁婴幼儿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.5%。2014年,《中国人口统计年鉴》显示,3岁以内(包括3岁)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。二胎政策在2015年全面开放以来,新生儿的出生率会在前述基础上继续增加。这也就意味着,当前,国内至少有6720万婴幼儿的托育需求无法通过市场得到满足。
我国《幼儿园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第二条规定,幼儿园是指招收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,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。该《条例》对幼儿园的设立审批、登记注册、教师资格及教育职能等均有详细规定。同时,幼儿园的设立和运营,还要遵守我国《教育法》《教师法》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等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。
相比之下,托育机构的体系建设实在乏善可陈。
“国内目前还没有任何针对托育行业的法律规范。在实践中,多数托育机构的设立主体以活动中心、培训学校等名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,主要受我国《公司法》约束。2012年,国务院印发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》,针对建设规范化托育机构提出要求,对班额、生均占地面积、入托年龄做出了规定,不过多是硬件设施上的。”北京扬涛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涛律师这样告诉《经济》记者。
我国有些幼儿园和托育机构存在交集。一些民办的私立幼儿园也会开设幼托班,招收数量有限的3岁以内幼儿。不过,《经济》记者调查发现,绝大多数托育班会将年龄限制在2周岁以上,私立、公立幼儿园均如此,而后者对幼托班的开设更加谨慎。
杨涛表示,参考幼儿园,托育机构从设立到审批,至少需要涉及师资、餐饮、卫生、防疫、消防、安全、收费、税务等项目,还需要专门的区级部门或机构的审批和监管,粗略算下来,大概涉及十多个行政职能部门。遗憾的是,从国内托育产业现状来看,每一个方面,我们几乎都站在零起点上。
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系统产业
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·蒙台梭利曾说过下面这段话。
“人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,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,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。如果从生命的变化、生命的适应和对外界的征服,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,人的功能在0至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大,从这一点上来讲,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。儿童是人生的另一极。”
相关推荐: